首页 >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能规划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实测孔口流速系数φ的装置如图所示,以收缩断面中心为原点,可实测得射流上A点的坐标xA,yA,以及恒定水深h,试导

实测孔口流速系数φ的装置如图所示,以收缩断面中心为原点,可实测得射流上A点的坐标xA,yA,以及恒定水深h,试导出φ=f(h,xA,yA)的表达式。

实测孔口流速系数φ的装置如图所示,以收缩断面中心为原点,可实测得射流上A点的坐标xA,yA,以及恒定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实测孔口流速系数φ的装置如图所示,以收缩断面中心为原点,可实…”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空气从孔口流出时,它的实际流速和出流方向取决于()。

A.静压产生的流速流速

B. 方向

C. 管内流速

D. 流量系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关于小孔口的淹没出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水由孔口直接流入另一部分水体中称为淹没出流

B.淹没出流水流经孔口时先收缩,然后再扩大

C.孔口淹没出流的流速与孔口在水面下的深度无关

D.孔口淹没出流的流量与孔口在水面下的深度无关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混凝土重力坝施工,初期导流采用分段围堰法,第一期先围右岸河床,左岸河床泄流。设计洪水流量为1360m³/s,相应过水深度为5.0m,过水断面平均宽度为180m,行近流速为0.18m/s。(1)验算河床束窄后的流速能否满足通航要求(2m/s)。(2)围堰属Ⅲ级,安全超高为0.4m,求纵向围堰首、末端的高度。(上、下游的波浪高度分别为1.0m、0.6m﹔侧收缩系数取1﹔流速系数取0.8。)
混凝土重力坝施工,初期导流采用分段围堰法,第一期先围右岸河床,左岸河床泄流。设计洪水流量为1360m³/s,相应过水深度为5.0m,过水断面平均宽度为180m,行近流速为0.18m/s。(1)验算河床束窄后的流速能否满足通航要求(2m/s)。(2)围堰属Ⅲ级,安全超高为0.4m,求纵向围堰首、末端的高度。(上、下游的波浪高度分别为1.0m、0.6m﹔侧收缩系数取1﹔流速系数取0.8。)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某溢洪道控制段采用b型驼峰堰,堰顶高程143.00m,进口高程140.00m,单孔净宽12m,闸墩厚1.5m,墩头为圆弧形。在设计洪水位148.3m时,其相应泄量为2400m3/s。已知闸墩侧收缩系数0.90,不计行近流速影响。溢洪道共需( )孔。

A.5

B.7

C.9

D.11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水平不透水地基上筑以梯形断面的均质堤防如图所示,堤防土壤的渗透系数k=2×10-4cm/s,坝高Hn=15m,坝顶宽b=1

在水平不透水地基上筑以梯形断面的均质堤防如图所示,堤防土壤的渗透系数k=2×10-4cm/s,坝高Hn=15m,坝顶宽b=18m,上游水深H=12.4m,下游边坡系数m2=1.5,试求: (1)单宽流量; (2)绘制浸润线。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核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通常有()。

A.现场实测、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

B.现场实测、物料衡算和排污系数法

C.物料衡算法

D.现场调查与实测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对某8.8级M20高强度螺栓进行连接摩擦面抗滑系数检验,测试试件采用四颗螺栓连接,每侧两颗,产生滑移时的荷载为268kN,滑移侧螺栓预拉力实测值分别为105kN、103kN,另一侧螺栓预拉力实测值分别为118kN、117kN,该试件的抗滑移系数为()。

A.0.32

B.0.64

C.0.57

D.0.29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如图所示管中关闭的出口阀门突然部分打开,以至(其中C为常数,p2为表压强),试证明流量为 Q=ωv0tanh[gHt/(Lv0

如图所示管中关闭的出口阀门突然部分打开,以至(其中C为常数,p2为表压强),试证明流量为

Q=ωv0tanh[gHt/(Lv0)]

其中:v0为阀门全开时的最终流速;ω为过水断面面积。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两半波偶极子并排(h=0),d=4λ和λ,如图所示,求这两种情况下的方向系数。

两半波偶极子并排(h=0),d=4λ和λ,如图所示,求这两种情况下的方向系数。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宽顶堰自由出流的流速系数,一般取0.7。()
宽顶堰自由出流的流速系数,一般取0.7。()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换热器的管程数越多,管内流速越大,换热系数增大。()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