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中国政治制度史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材料: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说:“这些事件(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

材料: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说:“这些事件(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1)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材料: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芡展。一方面,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芡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请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面是一组反映“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状况的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

下面是一组反映“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状况的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愈来愈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都普遍受益,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全世界有十三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费用不足一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六和出口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二,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十八。这种状况如果不根本改变,就难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动荡,难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

材料(二)

多年来,中国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缓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由于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20多年来在火电装机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中国已颁布了节能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年均节能率3%,累计节能14亿吨标准煤。

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材料(三)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9.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3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54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3年前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从1999年到2004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地震后,中国向灾区人民提供了积极帮助。

材料(四)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问题: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中国发展”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关系。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材料1 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 2005年2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

材料1 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

2005年2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报告”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材料2 保持清醒头脑

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比较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出,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之术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在第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距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当于1858年的英国、1892年的美国、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韩国经济现代化水平。课题组负责人何传启说:“我们的结论,是在对世界300年的历史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客观评价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在外界异乎寻常的赞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专家们研究发现,从1980年到2000年,在世界106个国家中,大约88%的发达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约95%的欠发达国家仍是欠发达国家。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在21世纪头20年内,约90%的发达国家仍将是发达国家,约90%的欠发达国家仍将是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前后中国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元争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9.4%,创世界之最。但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积累起来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到了不解决就难以实现经济和资源、发展和环境、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材料3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据预测,2034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86亿。就业压力巨大。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超过9亿,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还多3亿。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提高劳动者素质、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中国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根本动力。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不到2%,而美国在两年前已达到17%。据近期以相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中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够。到2003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5%,发达国家平均为28.1%,转型国家为13.9%,我国比发达国家滞后约50年。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特别是不该错失第三次机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时期。这次机遇的错失,是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明显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人口多,中国GDP所占比重没有大幅度上升。2004年,世界GDP达到406705.38亿美元,其中美国GDP占28.5%,日本GDP占11.48%,中国GDP占4.06%,居世界第7位,但中国人均GDP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100位左右。

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紧紧抓住和用好主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实现综合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几代乃至十几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艰苦奋斗。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
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恰像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内一般”。“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家的眼睛认识。”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 材料2 “我们凭什么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一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特别的原因生起呢?”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材料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摘自苟子:《解蔽》《正名》 材料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摘自孟子:《尽心上》材料5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材料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材料1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 (2)指出材料3的哲学倾向。 (3)指出材料4的哲学倾向。 (4)比较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异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材料1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中国有多种基础原材料生产量居世界

材料1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中国有多种基础原材料生产量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的有:大米占世界产量的33.1%,棉纱占30.5%,棉花占23.8%,渔产品占17.3%。居世界第二位的有:花生29.3%,茶叶24.1%,玉米18.9%,钢材12.6%。占世界第三位的有:电力、蔗糖、大豆、柑橘等。

材料2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列美、日、德、法、意、英六国之后,居世界第七位。但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列于全球一百位以后,处于世界后列。

材料3

我国“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应保持在适度区间,一味把速度压低,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困难。反之,维持10%以上的高速度也不足取,势必引起各个环节的窘迫与紧张。因此应把增长速度控制在8%~9%为好。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用水迅速上升,至今经历了加速上升到减速上升的
变化过程,工业用水量由1949年的24亿m3上升至2012年的1423.88亿m3,增长了近58倍,工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占比也从1949年的2.33%上升至2012年的23.2%, 增长了9倍.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中国更是严重的缺水国家,从人均水资源角度看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若中国对水资源的偏求一直保持在如此高的水平,未来水资源很可能成为制约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节约利用水资源.

请结合以上资料,分析井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材料指出的是什么问题?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结合资料和自身工作实际,描述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形势的晴雨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2011年1月至6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56875.82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全年将会突破1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然而,10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试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信息说明的经济问题。

(2)结合两则材料,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10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流是好的。
——摘编自光明网: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回答记者问 材料2 19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逆向种族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人是“丑陋”的,中华文化是“酱缸文化”,必须推倒重来。但今天来看,这种思潮的确是过于偏激了,因为它解释不了为什么在近代以前的历史长河,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占据世界之巅?为什么中国人能够长期享受着远高于西方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它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何以能够长期快速地发展?它更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今天西方文明已经颓势尽显的情况下,中国却依然保持了勃勃生机? ——摘编自《法制日报》(光明网) 材料3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肯定要面临很多挑战。”按马克思主义观念来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迟早要发生变化……传统文化虽可重建,却不应因此肆意破坏已有的文化精髓。近年来,由“三俗”之风引起的祭拜活动、恶意炒作、低俗影视作品已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观念,丧失了道德底线。更有人大搞功利主义,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进行商业炒作,唯利是图。对于这种现象。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提出严厉批评,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之情。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4 我们确实应当学习人类的一切先进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它们应当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生。我们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需要充分挖掘与借鉴传统的优秀思想资源,但是必须警惕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必须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必须警惕生搬硬套,必须注意不同语境下的问题差别及理论解释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理论创新,但是,这种理论创新必须是扎根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而不是闭门造车、玩弄概念、哗众取宠的。 ——摘自2009年1月13日《光明日报》:伦理学理论发展30年 请回答:

结合材料回答,“逆向种族主义”思潮的错误所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

“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